中联为什么要搬到北京?

舒莱金舒莱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题目有点大,我试着回答一下。 中联重科总部迁往北京的动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从历史沿革上来看看中联的发展。 [注:本文所涉及时间均为公历年份] 1992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改制,更名为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同时,集团成立了工程机械研究所(后改为设计院)。

1993年6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中联重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两千万美元。公司住所为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10号,法人为曾宪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国家工商局注册的这家公司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而仅仅是该公司的前身,一个对外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单位。

1997年,中联重机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成立时住所为朝阳区八里庄西里100号,即现在中联的写字楼所在地。由此看来,早在九十年代初,中联就已有移师北京的打算了。

其次,我们从体制变革上来看看中联的变迁。 1992年底,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按照条例精神,1993年开始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产权置换和有偿转让。

当时作为地方国企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已经经历了两次改制:一次是从事业单位改制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次是将院属企业(建安公司)全部推向市场,实施内部承包制。

在第二次改制过程中,建设机械研究院将院属所有企业(包括当时很赚钱的混凝土机械厂)全部划到刚成立的工程机械研究所名下,由研究所所长黄震南担任厂长兼总经理,执行企业化政策。这就是后来中联重科的源头——中联重机有限公司的由来。

当然,当时的改制并没有触及到体制的核心问题,企业的市场身份得到了确认,但企业的投资主体仍然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随着1997年中联重科的成立,我们看到了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气象和新动力。但是,如果我们再往下追溯,我们会发现中联重科其实是把原来属于建设机械研究院的基建项目、设备物资、流动资金及三个生产子公司(铸造分厂、齿轮分厂、液压件分厂)的全部负资产承接过来,并承担近5000万元的债务才得以成立。

显然,中联的重资产特性在此时已暴露无遗。 为减少重组带来的负面影响,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中联提出了“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战略,开始向外扩张。从2002年起,中联启动了海外并购进程,先后收购瑞典ABG(阿博格)和德国斯洛文尼亚的PMI(帕尔默),完成了从“制造”到“品牌”的转变。 然而,好景不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基建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宏观调控不断,外部出口环境恶化。中联主营业务中的两大板块基础件和起重机受到严重冲击,利润下滑明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拖累中联发展。面对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中联启动了战略转型,由传统的机械制造向工程装备服务业升级。据此,中联制定了“卖设备”转向“卖服务”的经营策略,并在行业内率先推出融资租赁、设备租赁以及BIM等高端业务。 从有形产品到无形服务,中联的业务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顺应行业趋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2014年,中联对业务进行了重新梳理整合,正式提出“打造全球建筑机械设备行业领军品牌”的企业愿景,确定了“技术领先、质量可靠、服务优质”的企业定位,明确了做全球行业的领袖这一目标。 为了达成目标,中联开始了新一轮的资本运作。

目前中联在全球拥有30多家分支机构,员工1.4万名,年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2015年,中联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随着全球化布局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中联终于有了与跨国同行谈判的筹码。2017年,中联与美国A.O.史密斯订立和解协议,终止一切有关诉讼或调查程序,这标志中联历时十年的海外应诉终于告一段落。

可以说,从国企改制确立市场地位以来,中联一直为走出去而努力奋斗着。如今,中联终于实现了跨越式成长,成为全球行业领先的综合性装备制造企业之一。

我们从企业发展来看,中联搬往北京的时机已相当成熟。 那么,希望中联能在北京这片热土上实现更伟大的梦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