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企业多小散乱?
这个问题我终于可以抖一点干货了,虽然可能有些老。 先说一下我的结论,我国目前确实存在“多、小、散”的现状,但正在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下面简单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什么叫做“多、小、散”。其实这三个词都是描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和分布广称为“多、小、散”。而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大而全”“小而全”,说的是一个企业做全部(或大部分)的业务)。
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当时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是非常适应的,因为那个时候医药行业进入门槛很高,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当时药品不是民生必需消费品,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对药品的可及性没有太高的要求。在那个时代,“大而全”“小而全”的确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截然不同了。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是药物研发领域,近年来不断有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通过新技术打破国外在肿瘤、老年痴呆等顽固病症上的治疗壁垒,获得巨额利润。而在仿制药领域,随着原料药国际化进程加快及国内专利到期药物的增多,很多仿制药企业已经处于盈亏平衡状态甚至亏损状态。 “多、小、散”现象正是当前制药产业大而不强、小而全而又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真实写照。
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二是现有企业竞争力不强。
先来说说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众所周知,医疗药品领域是一项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消费产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就对医药行业实施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例如美国建立了FDA认证制度,欧洲建立了CE认证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医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医药产品研发的成本和企业进入壁垒,使“多、小、散”的现象得到改善。相比之下,我国医药市场的准入制度则显得软弱无力。现在有不少初创的生物医药企业往往通过简单的工艺流程和少量启动产能就能实现药物生产,并借助互联网营销平台扩大自身影响力,从而抢占市场资源。而这对于“多、小、散”的局面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再说现行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当前,我国不少制药企业还在依靠着过去吃政策饭、靠行政垄断的地位混日子,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敏锐度。另外,由于行业利润低、投入周期长导致很多企业失去做大做强做精的信心,只能维持着“得过且过”的现状。而新诞生的创新型企业虽然凭借其技术和商业模式在新兴市场上占得先机,但在主流市场上又面临着“多、小、散”的旧势力的包围圈。无论是市场准入制度还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影响着“多、小、散”现状的存在。
最后需要提一下,其实“多、小、散”也是我国其他许多行业的真实写照,比如服装、家电等等……只不过在医药健康这个涉及民生的特殊领域被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