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的原因?
我来说下:首先,中国很多企业的注册地选在偏远郊区,实际上没有实际经营地址,这样的后果是,如果企业拖欠税金或者银行还贷,税务局和银行无法有效寻找到企业实际经营地址,对企业进行有效催收;第二,现在公司注册资金实行认缴制,注册资本可以不用真的拿出钱来,只要在公司注册的时候写下“我承诺在XX时间(一般是10年内)缴纳全部注册资本”就行了,这样的话,就算公司资不抵债,最多也就欠股东们一些本金而已,而不会欠银行的贷款和其他应收款。第三,现在很多创业者在注册公司的时候,选择零申报,也就是每个月报个报表,利润为0,这样就不用交税了。
但实际上有很多生意都是要交增值税的,比如销售商品的企业要交3%的增值税,服务类的企业6%的营业税以及城建税教育费地方教育费等等。
第四,账面做亏损。很多企业经营不善,本来有盈利能力的,但是为了继续经营下去,就把本年的利润全部转成亏空,以图明年重新做起。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缴税金额,坏处是企业负债增加了,财务风险加大。但总比交税款要好。 以上四种方法让90%以上的初创型的企业都可以实现“无本经营”。你说这些企业有现金流吗?肯定有啊!有些生意本来赚很多的,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短期内经营不善,导致现金流紧缺,于是借用上述方法,先暂时周转一下,过段时间就可以缓过来,毕竟注册一个公司很简单,注销起来很麻烦。所以你看很多企业哪怕账户上只有几百块钱,他也要去缴税,不能让这个账户处于休眠状态,不然的话会被吊销执照。
中国僵尸企业的产生原因,主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不当干预和隐性补贴造成的。
一是大量无效产能僵尸化,形成存量“僵尸企业”。其成因:一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行“抓大放小”政策,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再就业工程”等举措。一些地方政府以GDP为主要政绩指标,对所属国有中小企业以财政补贴、银行支持等方式,维持企业存在。有的地方甚至把“抓大放小”变通成“抓大养小”,在“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再就业”过程中,对分流人员没有真正实现再就业,实际都“养”在原企业,企业持续亏损,地方政府对这些企业实际上形成了“隐性”或“显性”补贴。二是9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行住房、医疗、养老支付货币化改革后,部分国有企业的福利优势和职工收入优势不复存在,加之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使一些原来不亏损的企业,演变成“僵尸企业”。
二是部分地方对所属国有企业“输血”,形成新增“僵尸企业”。其成因:一是部分地方政企不分,“为官不为”或“为官乱为”。以“不倒翁、稳压阀、就业岗、减压阀”等不当“政绩观”看,对所属国有中小企业不退出和经营亏损熟视无睹,对企业反映的经营管理中不能正常发挥经营管理作用。有的对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需求,如市场化的用人制度、薪酬制度和业绩考核等能改进效率的举措视而不见、能拖就拖;有的地方把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的“提款机”,把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支出“甩锅”给国有企业,以达到“政绩指标”好看,迫使国有企业长期亏损生存。二是部分地方不当行政干预和隐性补贴,导致企业“僵尸化”。一些地方政府对“国进民退”认识不当,行政干预国有大企业扩张,挤压本地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使一些实力不强的民营企业倒闭;有的地方在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暗中对本地国有企业降价或补贴。
政府对存在亏损和债务风险的企业过度“输血”,使这些企业失去市场化退出的“倒逼”机制,成为“僵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