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的货币有多少?

慎一方慎一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2015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每年的底(中)报告都会公布当年发行的法定货币和回收流通过程中的旧币。 2016年央行报告没有公布新钞的发行总量,但公布了“发行库”也就是中央银行现金发行的基础数据。 从这个数据来看,2017年和2018年是4331亿张/枚和4721亿张/枚,按平均每张人民币面额100元计,一共发行了43.3万亿元和47.2万亿元。 如果按每年新增1.6%左右的 M2 计算,两年大约增加4.8万亿元(M2=GDP+非金融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如果按每年净增1.6%左右社融计,这两年大约增加了4.6万亿;如果按每年增发国债6.7%来计算(包含地方债),则只增加了不到2900亿元。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流动性并没有进入商业体系。

当然,这个数据是建立在所有的人民币都投放到市场里的基础之上,现实中并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民币全部被企业或者个人持有,因此会有不少的货币流通环节里被损耗掉的部分。但这个数据仍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比如现在人们普遍抱怨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因为以每年3—4倍的GDP增长,钞票根本不经花;又有人觉得钱的确比前几年更值钱了,因为同等GDP增长下钞票比以前更“值钱”了(因为流通中的纸币减少了)。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基于对流动性的不同看法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第一种说法认为每年的GDP增长率应该配给更多的人民币来购买产品,第二种说法认为GDP增长同样多的情况下,应该减少流通的人民币数量,因为现在的人民币价值更高。所以实际上问题的本质还是关于流动性到底应该多少才是合适的讨论。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观察外汇占款的变化。

如果以外汇占款的增量与GDP的比值作为衡量标准的话,从2015年到2018年上半年,这一指标一直在下降,这意味着企业持有的外汇占款在减少,即本来可以用来采购国内商品或服务的外汇少了,而企业持有的本币却多了,自然钱就不值钱了——虽然这仅仅是企业端的情况。但如果将视角转到居民和个人身上,情况可能完全不同。

因为我国实行的是以间接标价法为主的外汇管制制度,这种制度的特征就是禁止居民直接买卖外汇,因而居民手中所持的外汇主要是来源于海外收入,如海外务工的收入、外贸出口的佣金等。这些收入的币种分配取决于政策导向,如果对外国投资者比较友好,那么就会较多地以外国币种分配收益,反之则会较多地以人民币分配收益。后者的结果就是居民手头的美元增多,而企业手中的美元减少,这样企业所需的人民币就要去居民手里兑换,于是出现了人民市升值的压力。

向厚霖向厚霖优质答主

一般来说,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存款加在一起才是社会上的货币总量。流通中的现金俗称“口袋里的货币”,就是人们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现金量,这个指标中央银行每周都有公布。2016年2月中旬流通中现金的量有6万多亿元。

银行存款是货币的重要部分,规模要大得多。在所有的存款中,企业用于日常支付的活期存款是货币的重要部分。因为企业存款的数量要远超过居民存款,2015年,企业活期存款有24万多亿元,相当于流通中现金的3.7倍。所以,除了流通中现金外,企业活期存款是货币主要的构成部分。过去,中国将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加在一起作为货币统计,称为M1,一般认为M1的增减反映了宏观经济中货币松紧的变化。

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不断市场化,出现了大量的居民储蓄及企业定期存款,这些存款主要用于储蓄,基本不用于消费和投资支付,所以这类存款对经济活动影响不大,但其规模十分可观。2015年末储蓄存款有107万亿元,相当于企业活期存款的4倍多,相当于流通中现金的16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储蓄就是潜在的货币,将M1加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后的指标称为M2,2015年末有139万亿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