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是进口石油的?
我国是从201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的国家的,在2013年之前一直都是石油出口国(虽然数量不大)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石油需求的猛增;另一个原因是中东形势的动荡和石油产能的下降,尤其是伊郎核问题加剧了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历史新高。以美元结算和中东产油国的美元负债也影响了国际石油市场。
目前我们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地区是非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中来自非洲的石油占比最大(45%左右),主要是从苏丹和尼日利亚进口的;其次是欧洲(30%左右)主要是自俄罗斯进口;再次是美国(9%左右)主要从阿拉斯加进口。 除上述三个大洲外,我们还从澳大利亚、北海和墨西哥湾等地区和国家进口石油。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进口渠道都是单向流动的,如从美国进口的石油一部分是由太平洋沿岸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加工后的成品油输往美国市场,而俄罗斯供应的石油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东北地区(如辽宁)加工后供应给俄罗斯东部地区和亚洲其它地区。我国的石油进口已经形成了跨地区的战略布局。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石油产量较大的国家,但与国内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石油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还需要从外国引进部分石油。中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北非、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70年代,由于中东一些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标价,使一些石油消费国要付出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因而使通货膨胀加剧,经济衰退加重。这种情况特别在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得比较突出。在西方国家当中,美国的石油进口数量远比日本、西欧各国为多,所受影响也更为严重。为了争夺海外市场,美、日、欧之间,特别是美、日之间,1979——1980年竞争十分激烈。日本为了抵制美国的压力,利用石油问题上台的三木武夫内阁宣布:“我国能源政策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对进口能源进行多渠道化。……在能源问题上,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能听凭于任何某一-国(指美国-编者)。”从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初期,日本向中东的出口增长很快,日本资本向中东国家投资的数量也有较大幅度增加,使日本同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
苏联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仅次于中东地区的石油产区。美国利用苏联是仅次于中东地区的石油产区这种有利地位,从50年代起就同苏联争夺中东石油。特别是在英法苏三国签订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协议书(即“三方协仪”)后,美国就加快了破坏苏联同中东产油国关系的活动。例如,它对伊拉克进行颠覆活动,积极支持伊朗同苏联争夺阿塞拜疆地区的石油资源等。为了对抗美国,从60年代初期起,苏联加紧了对中东地区石油的掠夺,扩大同中东产油国的贸易,大力向中东地区输出技术设备和劳务,加强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控制。在60、70年代,苏联利用中东产油国的石油收入,在中东地区进行了数量庞大、门类齐全的进口代替工程建设。仅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在这些建设工程上签订的合同总价值达600-700亿美元,工程遍及中东地区20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