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体企业倒闭原因?
201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去产能、去库存、降负债,因为这三项都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而这三大问题的源头,都来自房地产。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说为什么阿里巴巴敢投资如许家印的恒大,而腾讯也投资了万达,王健林甚至把万达的电影业务都卖给了阿里。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阿里的这些投资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美好,它们之间确实存在利益冲突和危机,但根本的问题在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矛盾与冲突。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就能明白其中道理。 如果淘宝网是一个实体企业,它也需要计算成本,如果仓储、物流、支付、售后、客服全部算进去,再加上亏损的可能,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撑,它是很难运营下去。但是阿里巴巴却依靠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了盈利。 但是现在淘宝网变成了一个数据公司,它拥有海量数据,就可以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用户的数据,给用户打上标签,然后推给其他需要用户的人群,从而实现价值的变现。所以淘宝网就变成了一个数据公司,做数据服务。
原来实体的商品交易,变成了无形的数据交易,而数据交易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没有,因为它不需要像实体企业一样,承担实物库存的压力。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量实体经济处于产能过剩,销售困难;而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互联网企业,赚得盘满钵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呢?
中央提出“互联网+”的战略,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改造传统行业,让互联网成为实体企业的第二生命,而不是仅仅依靠实体资源积累财富。 “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而是一种新型的数字生态,而我们正在全面进入这个以互联网为重要基础的数字生态。
首先是房与厂的竞争而输掉了成本之战
中国在2003年后全面复制了美国的金融模型,房地产被当做国家发展的核心产业,而这种模型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高房价与高地产利润挤压了中国制造业生存空间。
因为制造业的利润一般在利润5%以内,而房地产的利润率在30%以上,而且持有房屋的年自然增值就是10%-20%,如果去工厂上班,一个月挣4000元工资,而自己的父母每天喝茶说“如果你的工资用来在北京或者上海贷款买20平米的房子,3年就可以买一套50平米的鸽子笼住宅,”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大学生宁可选择去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做螺丝钉,或者去互联网大厂当程序员,而实体制造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人。
高房价下租房成本(和房贷成本)的攀升会拉动员工工资暴涨,而员工工资的上升必然会拉高厂家成本,这迫使厂家的最终零售价上升,这就会导致没有竞争力而破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印度的产业工人平均月薪在1000元以内,但中国的产业工人平均月薪是7000-9000元(加上五险一金和住房补贴),一个印度工厂如果找1000名工人,那么每月工资支出就是100万元,而一家中国工厂找1000名工人,那么工资每月花费就是7000万元-9000万元。
高地产、高房价的挤压,让中国在和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的竞争中,在劳工成本上输的一塌糊涂。
其次是房与厂的争夺而输掉了资金之战
我们先看两个数据:
第一,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时中国全国GDP只有31.4万亿元,其中房地产业的增加值是1.3万亿元,占比只有4%,但是2021年中国全国GDP是114万亿元,其中房地产的增加值是8万亿元,占比是7%。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GDP翻了3.63倍,但房地产的增加值翻了6.15倍,这种情况下说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成为绝对主导产业。
第二,中国房地产总市值如今有400万亿元(2021年人居网发布的数据),而中国全部制造业的总产值只有33万亿。
如果GDP像一个大蛋糕,那么房地产切了7块并且还在想方设法继续扩张,那么制造业就只能被挤压去其他蛋糕上,而且房地产的400万亿市值,比制造业33万亿的总产值还要大12倍,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吸血本质就展露无疑。
所以,在房与厂的抢夺资金之战中,房地产完胜,中国实体制造业被吸干了资金。
最后是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内斗而输掉了人才之战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下快速崛起,中国互联网经济占全球互联网经济的13%,排名世界第二,而且中国互联网企业是全球估值最高的。
中国的实体经济虽然规模排名世界第二,但是在世界500强中国企业名单中,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却越来越少。
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看似没有内斗,但实际上存在“内斗”,互联网、金融等企业能给员工开出高薪,而实体制造业只能给员工开出低薪,这导致大量人才跑到互联网和金融企业中,导致了中国实体制造业的人才青黄不接,即使教育部门每年向制造业输送了几百万的大学生,但是这些大学生就业后被互联网和金融业抢了走,而且还有大量制造业人才跑去互联网和金融企业工作,这导致中国实体产业成了人才的净流出产业,人才之战中,输的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