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控制汇率?
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实施有效的情况下,央行最后还是会选择市场操作,即通过在市场上抛售资产来压制本币升值,或是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采购资产来减轻贬值压力(主要是应对外部冲击) 简单来说就是,你钱花超了,我帮你花;你赚了,我亏一点,平衡 当然实际操作不会这么简单,比如会考虑通胀水平,国际形势等因素,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 因为我国目前还是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此央行的动作是有一定的边界条件的 从历史上来看,2015年“811汇改”之前,人民币对美元一直维持着单边升值的走势,年均升值幅度接近4%。此后在“811汇改”中,央行开始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出口竞争力。但在那之后,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下滑,为了刺激出口和就业,货币政策开始宽松,降息降准持续,基础货币投放量加大,外汇占款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资金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市,从而推升物价水平,通货膨胀飙升。
2016年初,随着物价水平上涨过快,央行采取了降准和短期流动性投放等手段,但效果并不明显,随后又引入了DR,发挥其锚定作用,稳定市场预期。到了下半年,由于进出口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央行开始了新一轮的增持美债和回购操作,以冲销流动性 除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外,我国的贸易和税收政策也会对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进口付汇和出口融资依然是最主要的调节手段,也是央行调控人民币汇率的重要依据之一
决定汇率制度的安排形式,其理论上有“一价定律”作基础,而一国在实践中如何选择汇率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如何使汇率制度更好地适应本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又受到现实经济条件的制约。汇率制度是各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基本方式、政府管理汇率所遵循的原则和所采取的具体办法的总和。一般说来,根据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幅度及政府干预程度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两大类,其中浮动汇率制又可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而管理浮动汇率制又有盯住汇率制、联合浮动汇率制、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及多种汇率制等具体形式。目前,在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之间又产生了一类新的汇率制度安排,即目标区间汇率制度。
从总体上看,固定汇率制有“国际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货币单位有含金量的确定,两国货币之间有确定的比价,中央银行等有权机构随时保证将本国货币按官方比价同黄金兑换,而黄金按官方比价可在国与国之间自由输出输入,汇率是稳定的、唯一的,并且有黄金为后盾。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制度与之不同的是黄金与外国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实行的是“双挂钩”体制: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可以直接兑换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只能在国外将外汇兑换成美元(如兑换成本国货币,需要在外汇市场上购入),有管理的钉住汇率开始出现。在次后的实际经济生活中,中央银行干预汇率是为了使其维持在一个“波动区间”内,是维持汇率相对稳定的需要。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一制度应是“国际金本位制”在现代信用货币条件下的变形。
“金汇兑本位”取代“金本位”是货币制度变化的“分水岭”,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汇率制度变化的“分水岭”。此后,各国采取了各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汇率制度,但共同特征是“国际金本位制”走向衰亡,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开始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