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长城有哪些?

佟昭霞佟昭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长城不是单指某一城墙,而是对长城的通称 明长城: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开始修筑长城,规模空前宏大,包括东起鸭绿江中缅边界,西至嘉峪关的长达6000余公里的边境防线,内以九边重镇为支撑,外修边墙(垛墙)、战楼等,并使用抛石机、攻城车等器械,加强了防御工事与作战能力;此外还设立了御林军专门负责保卫任务。在嘉靖年间鞑靼侵扰之时更是发挥了巨大的战略意义,保证了明朝北部边疆的安稳以及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秦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开始修建长城,由于当时战乱不已,各国长城多有毁损,所以秦始皇所修长城是将各地旧长城连接起来一起加固防线的工程,故有“万里长城”之称。 汉代长城:汉文帝时为了抵御匈奴袭扰下令修建了北长城,后来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多次击败匈奴,使得匈奴无力再犯中原地区,为此汉武帝在黄河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来加强此地区的防守并且派军队驻守,同时南越北越也修筑了长城用以抵抗匈奴,这南北两段长城就是今天内蒙古及宁夏北部一带秦汉长城遗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已,各个割据政权大多无暇顾及北方长城的修葺,导致北疆形势动荡不安,鲜卑、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魏武帝曹操曾亲自率兵抗击蒙古高原的乌桓部落,晋朝时匈奴首领刘渊建立汉国后迅速崛起,一度占据黄河上游,将长安作为首都,可见这一带长城的脆弱。到了十六国时期更是荒凉不堪,北魏统一北方后修复了长城,使其西起甘肃临洮南至山西雁门关一带的边境线重新获得防御能力,成为北魏与南朝宋对抗的重要军事屏障。

唐长城:唐初突厥强盛,屡犯唐土,唐太宗李世民先后利用计谋以及战略反攻击破突厥,并命人重修了长城,加强了边防力量。然而唐中期以后的藩镇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管控能力,幽云十六州地处要害又被辽国所占,河北一带的城墙多被废弃不用,只有山陕地区仍然保持一定规模的城墙,为北宋统一中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长城:金灭辽后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为了防范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及南宋的进攻,在金中都附近修筑了一条西起西山,东至海沱的城墙,被称为金中都城垣。 明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的一个高峰期,除却明代初期朱棣在北征蒙古过程中重建了京师外围土城之外,永乐五年开始修筑的山海关至嘉峪关的边墙也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边墙上宽下窄,顶部可以并行四马,两侧又设垛口,可供瞭望和射击敌人,底部则用巨石垒砌,非常稳固,成为了后来满族入关重要防御设施。

冀欣然冀欣然优质答主

世界上海陆上最长的军事防御体系建筑长城,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畔辽宁丹东的虎山,全长8851.8公里。它经过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市和自治区,这十个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长城也呈现了不同的建造式样、依傍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

从东向西的长城,依次是辽宁段长城、河北段长城、北京长城、天津长城、山西长城、陕西长城、宁夏长城、青海长城和新疆长城。下面仅就人们比较熟悉的万里长城的东段部分: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四省市的长城作一简单介绍。

辽宁段长城辽宁长城,主要以明代建筑的长城为主,全长1150公里,现存464.8公里。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完工,整整修筑了236年,建筑历史之长,为全国之冠。辽宁长城主要的关隘有绥中县的素有“边墙绝塞”之称的锥子山和“天下之关”的九门口,位于葫芦岛连山区的“榆关”山海关,有“关外第一堡”之称的宁远卫城和兴城,有“京畿屏翰”之称的锦州大、小南山城和笔架山,绥中永安堡和高桥堡等。

河北段长城河北长城共有660多公里,主要以明长城为主,有山海关、喜峰口、大境门、金山岭、南楼等著名长城关口。这里山川形胜与长城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形成了我国长城的精华段和著名长城旅游区。

北京长城北京长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现存长城城墙629.47公里,在北京的东、北、西三面萦回盘绕,经通县、昌平、延庆、门头沟、石景山、海淀、怀柔、密云、平谷9个区,占到了长城总体量的近四分之一,其年代跨越了春秋、明代两个阶段。其中尤以明代长城为主体,包括黄花城、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金山岭、八达岭、居庸关等著名长城景区,形成了以东、南、西、北四线为主干的游览线路,是人们登临探古的首选之地。

山西长城山西长城大多地处晋北高原,长城从右玉、平鲁、山阴、应县、朔城区、宁武、静乐、忻府、偏关、五寨、神池、岢岚、五台、原平、代县、繁峙、浑源、灵丘共17个县市境内纵横穿越,长约961公里,有雁门关(山西忻州代县)、宁武关(宁武)、偏关(河曲)、平型关(灵丘)“三关一隘”。与北京、河北不同的是,山西长城是“内边”,即在明朝本土修筑的,所以其防御体系包括长城、关隘和城堡等部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