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指有哪些?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证综指、沪深300、中证500等指数受到各方关注,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指标。
1.上证综指 也称“上证综合指数”或“上海综合股价指数”;1990年12月19日正式发布,是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的数据统计。其计算方法为: 其中,Pt表示第t期(月)的综合指数;N表示样本股数;Pt,i表示第t期的第i只个股价格;Pi,t-1表示第t期比上期涨跌幅。 当指数上涨时,说明样本股总体上涨;反之,则下跌。由于该指标可以反映出市场整体走势,因而备受投资者重视。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证综指反映的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整体状况,并不一定代表某个行业或板块的情况。而且由于编制方法的局限性和历史原因,也使该指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沪深300 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于2004年12月正式发布。入选股票数为上交所和深交所规模大、流动性好的300家上市公司,能够较客观地代表中国A股市场的运行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t代表时间t的沪深300指数;Ni代表样本空间内第i只股票;Pi代表股票i在时间段t内的收盘价;T代表时间段的长度;N代表样本股的股本总和。 与上证综指相比,深300更能反映大盘蓝筹股的走势情况,且更贴近海外成熟市场的指数特征。但由于其选取的都是大盘股,因此在反映市场的整体走势方面,二者不存在本质的区别。
3.中证500 中证500是和中证系列指数中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500只股票组成的指数。因为中证500的成份股涵盖了沪深两个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所以又可以称为全市场500指数。其计算方法和沪深300相似,不同的是对样本的选择方法。
具体而言,选择样本时,先按剔除ST类股票法对所有股票进行排序,然后选取前500名作为中证500的成份股。 因为中证500挑选的是市值靠前的500家公司,因而也被称为小盘指数。这个指数能更好地反应中小企业的情况,行业的分布上也偏重于制造业,因此更适合作为中小创个股的参考。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中证500是一个宽基指数,其行业特征不如其他两个指数显著。
上证指数
上证指数,又称沪市综合指数,是国内外衡量中国股票市场总体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1年7月15日编制并公布,其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中,选取最具市场代表性的股票,该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以该日全部股票的市价总值为基期,基点为100点。
上证A股指数和上证B股指数是1992年2月18日公布的。上证成分指数是2002年5月15日公布的,以上证180指数成分股为样本股计算。
深证成指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价指数有三只:深证成分指数、深证综合指数、深证A股指数和深证B股指数。除了深证综合指数自开市起即已存在外,其它指数则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陆续推出。其中反映市场总体走势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数是深证成分指数。
行业指数
2002年12月9日,上证综指收市报1365.51点,这是自今年5月8日以来第一次重返1300点以上,而其后的走势也表明行情正在逐步向纵深发展。一些行业的板块指数纷纷挑战今年3月创下的高点,特别是通信、综合类、运输仓储类指数,都已经接连挑战成功,重新创出年内新高。由于板块指数的活跃,投资者在关注大盘指数的同时,开始把注意力逐步转向行业指数上。一些投资者想了解有关行业指数的信息,比如在何处可以查到相关资料,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利用行业指数等等。针对投资者关心的以上问题,本期《大盘风云》将对此展开详细的剖析。
上证指数
上证指数于2002年6月起首次正式推出。推出3个月以来,上证指数已经显示出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与市场实际运行的较高吻合度以及对市场主流热点的跟踪性和操作的简便性。观察自7月份以来上证指数和上证综指的对比表,我们发现上证指数与上证综指的走势在7月至10月中旬非常接近,但进入10月下旬行情逐步走暖之后,上证指数便开始逐步与上证综指拉开差距并领先于上证综指持续上扬,其间的相关系数仅有0.965。究其原因,这与板块热点的持续走强有直接的关系,而上证指数对于市场热点的高跟踪性和易操作性也在此过程中初步显示出来。
其实,早在指数发布之前,该指数已经在《上海证券报》率先亮相。从数据可看到,该指数与上证综合指数同度上升或下降,在此期间相关系数为0.949;但一旦市场上出现像今年5.19行情这样的暴涨,上证指数的涨幅通常低于上证综合指数;而在大盘平稳运行期间,上证指数与上证综合指数的表现最为接近,二者日变化幅度趋于一致。由此可见,作为反映大盘指数的上证指数与更强调指数的科学性和投资业绩的上证综合指数相比,具有更好的操作性以及对市场热点的跟踪性和指数成份股的易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