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何做空?
2010年4月9日,中国A股市场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空仓”行情——当天沪深两市下跌股票数量达3684只,创出历史单次暴跌记录;上证综指大跌7.7%,深证成指重挫7.56%。 这场暴跌的源头就是当时的“国民炒股”行为。据中信证券估计,当时自融资买入和股票质押贷款余额分别高达5100亿元和4400亿元之巨。
在暴跌前,市场流动性非常充沛,A股市场的杠杆比例也达到历史最高的7倍之多(2010年一季度末,流通市值与流通换手的比值高达7.4)。 但随后政策调控迅速到位并不断加码,银监会先后三次紧急会议,部署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预警和管理措施、严禁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同时,央行两次降准共计2500亿,释放流动性。
尽管政策及时出手,但市场信心依然受到重创,千军万马抢筹码的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纷纷套现离场。以招商银行(600036)为代表的银行股率先企稳反弹,因为人们意识到金融危机对银行的冲击远大于其他行业,商业银行具有较为稳定的盈利模式和收益预期。之后随着宏观经济数据的好转,上市公司财报的陆续披露,政策逆周期调节效应的不断显现,大盘指数震荡上行,最终收复失地并创下新高。 那场危机中做空的机构和个人显然没有占到便宜。
但问题是谁先抄底了谁就赢了,而在政策大力调控下,底部是不太可能轻松抄到的。于是很多人便转向做多,等待下一轮“牛市”的到来。 在那以后,监管层不断祭出多项举措防范股市异常波动,包括严控融资融券业务、加快股票发行改革、加大违法违规处罚力度等。
到了2015年股市再次大热之时,监管部门果断出手,收紧杠杆,给疯狂的市场浇了一盆冷水。随后股灾爆发,多次熔断的奇观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那次熊市来得快,去得也快。政策救市之后,市场重拾升势,并创出历史新高。